显示标签为“河婆菜粄”的博文。显示所有博文
显示标签为“河婆菜粄”的博文。显示所有博文

2013年10月24日星期四

河婆菜粄

资料来源:http://life.sinchew.com.my/node/7860?tid=39

  • 蒸熟的鹹香入味沙葛餡菜粄,令人忍不住吃了一個又一個。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將混合粘米粉和木薯粉的粉糰搓至光滑柔軟。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準備好不同菜粄內餡,從上至下是鹹菜餡、沙葛餡和大蒜豆腐餡。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用粉糰捏出像杯形的外皮。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包入大蒜、蝦米、豆腐內餡。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做好的菜粄粉嫩色外皮,內餡飽滿。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將做好的菜粄,放進蒸爐裡蒸十多分鐘即熟。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菜粄外皮柔軟,內餡芳香,包裹着香噴噴的內餡,香氣滿滿。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彭鈺樺和張敬翠母女同心,用手工製作出洋溢濃濃古早味的河婆菜粄。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搓好細滑的粉皮,包入大蒜、豆腐等餡料,手藝純熟細膩的彭鈺樺,用心製作出美味的蒜粄。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把炒香的花生碎包入粉皮內,放進木模裡印出桃形,這就是花生桃粄。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(圖:星洲日報)
粉嫩的粉紅色外皮,內餡香溢的河婆菜粄、桃粄是河婆人的家鄉傳統糕點,這種樸實的滋味,令人一嚐即感受到那滿滿的古早味。
從前在一些傳統的河婆人家庭裡,每逢農曆新年,喜慶節日到來,婦女會動手做出自家風味的河婆菜粄,讓河婆菜粄的芳香,為新年和佳節注入團圓和喜慶的意義。隨著時代演變,懂得製作這種傳統糕點的人也漸漸少了。
河婆菜粄的內餡有幾種口味,一般是韭菜餡、沙葛餡和大蒜豆腐餡;而桃粄如桃的形狀,包入炒香花生碎的粉糰,再放進木模裡印出漂亮的桃形。
霹靂州珠寶瓜拉光新村有一家製作瓜拉光河婆菜粄的家庭,是由58歲的彭鈺樺和大女兒張敬翠,同心以靈巧又快速的手藝,在家裡製作出多種口味的河婆菜粄,不只批發給市場,也交給親戚在住家前,即當地巴剎斜對面一個亭子擺賣。
這對勤奮的母女,習慣在清晨起來,切菜、炒餡料、搓粉糰、包入餡料、蒸熟等,工序多層複雜,叫人吃進嘴裡,加倍珍惜她們的心意。
她們手藝純熟細膩,用手指輕捏粄皮至適中厚度呈圓杯形,包入餡料後封口,最快可在10秒包好一個菜粄,手法極快,做好了就放進盤托裡,放入蒸爐蒸10多分鐘即可。
剛出爐的菜粄,熱騰騰口感極佳;當冷卻後,嚐起來皮薄餡香,又是另一番好滋味。
家婆傳授手藝給兒媳
彭鈺樺和星洲日報分享說:“粉皮做得太厚不好吃,太薄又容易穿破,這種糕點真的很難做,在搓成杯形時,太用力的話粉皮會粘手,要拿捏得剛剛好才能成形。”
彭鈺樺的家婆以前也是製作河婆粄,做好拿到村裡賣,家婆把手藝傳給她,她負起承傳這門傳統手藝的使命,至今已有20多年。大女兒從旁協助她至今10多年,母女同心,讓人嚐到悠悠的古早味。
“河婆人在喜慶節日,如新居入伙、開張、結婚等,都會到來訂購;粉紅色的河婆粄,也顯得喜氣洋洋。”
河婆菜粄源自中國揭西
“河婆菜粄”在原鄉中國揭西,也被稱為“細粄”或“鳥仔粄”,呈透明白色,與本地的粉紅色有點不同,但內餡一樣,就是大蒜和韭菜。
她透露,她製作的菜粄有幾種口味,有大蒜、韭菜、沙葛、鹹菜內餡,以及花生內餡的桃粄。
“有些人會特別要求製作不同的內餡,如菜心、眉豆或綠豆內餡;眉豆內餡的口感也不錯,但這些特別口味的菜粄很少做,除非有人預訂。”
她說,菜粄不只河婆人或華裔愛吃,連友族也愛吃;曾有人向她購買了菜粄帶到香港去,把這種充滿古早味的傳統糕點,拿到國外去分享。
瓜拉光河婆粄
‧地址:275,Kuala Kuang,31200,Chemor Perak.
‧電話:05-2011812
‧營業時間:(住家:上午9時開始)、(檔口/距離住家隔兩間,巴剎斜對面:上午11時至下午4時或直到售完為止)
星洲日報/大霹靂‧文:蘇俐嬋/圖:黃志漢‧2013.08.10‧編輯:謝景莉

2013年8月26日星期一

古早味河婆菜粄

  • 韭菜粄的餡料與蒜粄相像,只是以韭菜取代蒜而已。(圖:光明日報)
從中國河婆揭西遠渡重洋來到大馬珠寶瓜拉光落地生根,河婆菜粄不再是傳統的白色糕粿,而是帶有喜慶氣氛及討喜的粉紅色糕粿。
由粘米粉製成的粉糰,薄薄地包裹著蒜、韮菜、鹹菜、沙葛或花生,外貌狀似元寶,咬起來口感特好。
每一顆大小均勻的餡料,考驗著師傅的刀功,確保每一顆菜粄咬在嘴裡時,皆能散發出濃郁的豆香或蝦米香味。
瓜拉光的河婆菜粄,在張家已傳承了三代。

三代女人打著住家古早味小吃的名堂,現做現賣,用料保證新鮮,冷吃皮Q,熱吃皮軟,各有風味。
菜粄是河婆人的傳統食品,可以依據餡料的不同,稱為蒜粄、韭菜粄、鹹菜粄、沙葛粄及花生粄,統稱為菜粄,也喚作河婆粄。
霹靂州珠寶瓜拉光是一個以河婆人為主的新村,在這個純樸的村子內,不難找到客家人傳統的刀麻切(類似板麵,但以手捏的麵粉糰取代)、河婆釀豆腐,以及河婆菜粄。
這裡的河婆菜粄,特色在於內餡加了小茴香,包裹在粉紅外皮裡,狀似元寶。
由於是住家式打造的古早味小食,現做現賣,食客完全可以嘗到新鮮菜粄的和美滋味。如果碰上出爐的時間,還可以吃到熱騰騰的菜粄,這又是完全不一樣的滋味。
三代女人傳承5種口味菜粄
這門製作菜粄的手藝,是彭玉華從家婆手中傳承下來的。如今由她和女兒張敬翠搭檔,一家三代的女人,秉持著對河婆傳統菜粄的一份情,承先啟後,延續了四十餘載的年月。
不說不知,原來彭玉華的籍貫也是河婆,可是對製作菜粄卻是百分百的門外漢,一竅不通,只是婚後跟隨家婆邊學邊做,所謂熟能生巧,在累積了經驗後,彭玉華總算熟稔起來,掌握了箇中的秘訣與技巧。
如今張家母女製作的菜粄,有蒜、韭菜、鹹菜、沙葛和花生5種口味,除了花生粄,其餘4種都是味道帶鹹的。
蒜粄的餡料是切成顆粒狀的蒜、豆腐和蝦米;韭菜粄則是把蒜換成韭菜,其他佐料同樣是豆腐與蝦米;鹹菜粄則包著豬肉;沙葛粄是沙葛、蝦米配上胡椒粉;花生粄,也叫桃粄,顧名思義,裡頭只是花生。
“家婆從中國家鄉河婆揭西南來大馬的時候,就帶來了這5種傳統口味的菜粄。”彭玉華說。
搓麵糰包餡有訣竅
菜粄表皮的做法看似簡單,但要包出小巧的元寶狀,還要達到彭玉華強調的中間飽滿隆起,兩端留下小孔,訣竅原來在於“輕功”。
與一般粉糰不同的是,粘米粉糰是要用熱水煮,緩慢攪拌,直到煮成粉糰為止,粉糰也摻入一些增添黏稠度的木薯粉。
彭玉華進一步講解,包菜粄需要的是一雙巧手。
“粘米粉糰會染成粉紅色。等到要包餡料時,才捏出一小團,放在掌心搓揉,再把拇指輕壓在粉糰上,邊轉邊捏,直到捏出碗狀的表皮為止。接著就在薄薄的表皮上放入餡料,將兩角的皮層覆蓋起來,中間要飽滿地隆起,兩端要留下洞孔,形成元寶狀即可。”
捏皮不能用力擠壓
他說,不少人以為這是眼見工夫,但親身體驗後,卻發現單是從粘米粉糰中捏出一小團,再捏成薄皮的過程,就大有文章了。
膠狀的粉糰容易黏住雙手,訣竅在於“輕功”,完全不能用力擠壓。“把表皮合攏將餡料包起來時,若掌握得不好,皮就會穿洞,漏出餡料。”
包好的菜粄要放入蒸籠裡蒸,一鍋可以蒸40塊,15分鐘後便能出爐。
除了花生粄,其餘4種餡料都是以相同手法炮製。花生粄多了最後一個步驟,就是把填入餡料的粉糰壓入表面印有“壽字”的桃狀模型中,再倒扣而出蒸熟即可。
做菜粄最考刀工
在5種口味的菜粄當中,以蒜粄和韭菜粄最受歡迎。
做菜粄的第一個步驟是學切菜。蒜與韭菜要切成顆粒狀,而且每一顆的大小須均勻,這是相當考刀工的。當一口咬下去,每顆蒜與韭菜都香在嘴裡,口感極佳。這一點便與擂茶的製作原理相似。
至於蒜的選擇,彭玉華首選中國蒜,因為中國蒜的香味更濃郁,口感更佳。
一分鍾包4個
粗略估計,以彭玉華的熟巧速度,她一分鐘可以包4個菜粄。“蒸籠底面要先塗上一層油,然後才放上包好的菜粄,以免菜粄皮黏住蒸籠。”
她每天清早6點左右就開始切菜、炒菜,7點半動手包菜粄,熟客會在早上八點多陸續來家裡購買新鮮出爐的菜粄。直到11點半,菜粄便會送去瓜拉光發展暨治安委員會大會堂斜對面的小攤檔售賣。
彭玉華會在中午時段休息一會兒,用過午餐後,下午2點又開始包菜粄,所以每日賣的菜粄都非常新鮮。
“有人喜歡熱騰騰的菜粄,因為皮質較柔軟;也有人喜歡冷卻後再吃,這時表皮比較Q,具有彈性。不同的風味,各有所好。”
製作手法像潮州食品
彭玉華不諱言,由於潮州與河婆揭西相近,文化相互影響,所以有人誤把菜粄當成潮州食品。
曾回中國祖鄉走訪的彭玉華發現,雖然她製作菜粄的手法與當地的相像,不過,當地菜粄皮保留了傳統的白色,本地則是討喜的粉紅色。
根據資料,白色的菜粄稱作“鳥仔粄”,因為它兩端蹺起,有點像小鳥。只有逢年過節、婚禮與壽宴上的菜粄,才會染上紅色或點上紅點,增添喜慶的氣氛。
據彭玉華所知,花生粄過去是祭祀儀式上的祭品,也是壽桃的一種。“有的食客會煎過花生粄,再配上咖啡食用,另有一番風味。”
珠寶瓜拉光新村河婆粄
地點:瓜拉光發展暨治安委員會大會堂斜對面的小攤檔
時間:平日是上午11點半開檔,週日則是上午11點,賣完就收檔,一般是下午四五點。
價格:每個70仙
電話:05-2011812
光明日報/副刊‧文:黃健興/圖:劉劍英‧2013.03.22



  • 韭菜粄的餡料與蒜粄相像,只是以韭菜取代蒜而已。(圖:光明日報)
  • 把花生粄壓入桃子模型中,取出後,表面印上了“壽字”。(圖:光明日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