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0月31日星期四

醉鸡

不知什么时候,尝过酒与鸡碰撞出来的味道,传统用米酒煮鸡,是一般家庭仍各有千秋的坐月子的菜色。可,黄酒鸡别有一番风味。

数十年前,巴生其实曾经因为醉鸡红极一时,也不知最终没成巴生的特色。或许,是醉鸡名字一红,雪隆各地如法炮制的醉鸡,五花八门,味道与烹饪手法也有一定的差异。

可以说醉鸡曾是一个美食界的昙花一现。就因为烹鸡加有酒,根本不是新鲜事情;反倒后期烹调手法沿用到海鲜,诸如啦啦或鱼身上。

没有人记得醉鸡的来源,更无人知道谁人所创?

只是根据醉鸡的变化有利用冰冻法的,一些厨师更把冰醉鸡变成酒楼菜色。

一些味道,过去曾经发生后来,也不知道什么地方尝过了?只记得味道还不错,原来一道菜肴到一个城市,热卖一段日子,就开始有人搞新意思。

我还记得自己尝过用文昌鸡来弄的醉鸡;其实就是白斩鸡身上多了浓浓的酒香味。但是,已经不清楚自己未来是不是在什么地方可以再找到如此的手法,如此的味道!

美食的魅力,就是这样。如果一个自己很想念的味道,突然冒在舌尖上是多么说不出的快感,眼角或许会有泪,终于找到它了!

2013年10月24日星期四

姑姑亞參叻沙“good”!(转载)

资料来源:http://life.sinchew.com.my/node/5906?tid=39

  • 亞參叻沙(5令吉):經過長時間的熬煮後,材料十足的亞參叻沙湯汁濃郁,且其酸辣味恰到好處,挑逗你的味蕾之際,也非常開胃。不過,亮點是姑姑自製的甘榜面。淡淡的甘榜面麵條將亞參叻沙湯汁吸入,達致相輔相成的效果,加上蝦膏、薄荷葉、洋蔥片、黃梨、黃瓜等作為搭配,很是好味。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瓦煲姜芽雞(7令吉90仙):姜芽雞是陳湄蘭與兄妹在檳城營業時售賣的佳餚,不過當時的名稱為醉雞。她首先將切片的雞肉及薑片炒香,再加入高湯及適量的酒一起燜煮半小時。經燜煮後的薑芽雞非常入味,並帶有絲絲的酒香味。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魚肉米粉(8令吉90仙):除了亞參叻沙外,店內也售賣較為清淡的魚肉米粉,以迎合大眾的口味。這道魚肉米粉是採用紅鯛魚烹煮而成,味道特別鮮甜。陳湄蘭因考慮有些食客抗拒魚腥味,所以貼心地置放香茅入湯一起熬煮。她說,此做法不僅能去魚腥味,同時也能驅風。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瑞士雞翼(5令吉90仙):以紅酒及可樂調配而成的瑞士雞翼,同樣是陳湄蘭香港表姐教其烹煮的佳餚。帶有微微甜味的瑞士雞翼,是該餐廳最受歡迎及最特別的小食,尤其是小孩特別喜愛。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檳城豬腸粉(2令吉50仙):餐廳內售賣的豬腸粉是檳城式的豬腸粉,以蝦膏、蝦米及參峇為主要調味及配搭。檳城豬腸粉的味道較為濃郁,尤其喜歡蝦膏香味的食客,一定會愛上它!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桂花糕(3令吉90仙):以香港進口的無硫磺桂花及枸子製成的桂花糕,清涼且養顏,是大熱天氣最好的消暑甜點。同時,這也是陳湄蘭一名來自香港的表姐與她分享的秘訣,可說是獨門秘方哦!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陳湄蘭(左起)再次出發,與侄女陳美儀及侄兒陳子強合作經營亞參叻沙生意。(圖:星洲日報)
退休3年後的陳湄蘭,卻因侄兒侄女的“邀請”重出江湖,在百家利花園開設名為“姑姑亞參叻沙”的餐廳,售賣聞名檳城的亞參叻沙及一些檳城道地的美食。
在雪州沙亞南出世,在檳城飲食業打拼多年的陳湄蘭因兄妹身體不佳而退休。但是熱愛烹煮的她,對飲食業依然鍾愛。因此她決定再次出發,協助侄兒女經營飲食生意。
姑姑與“good”同音
為此,餐廳取名為“姑姑亞參叻沙”,以示對姑姑的尊重。同時,姑姑與“good”同音,意味餐廳內的食物棒的意思。
陳湄蘭說,其媽媽以前在沙亞南16區經營飲食生意,後來舉家遷至檳城。因此,她早前與兄妹在檳城雖然是經營雲吞面生意,但同時她也會烹煮亞參叻沙的方法,所以這次重新出發,就以亞參叻沙為主角。
自製甘榜面口感佳
陳湄蘭說,烹煮亞參叻沙也是她的拿手功夫。說到亞參叻沙,她對麵條的要求不次於湯汁,為讓食客嘗試到檳城道地的亞參叻沙,她依照檳城人的做法,選擇以米製成的麵條,又稱“甘榜面”。
她解釋,檳城人吃亞參叻沙,不喜歡以瀨粉作配搭,而是喜歡以自製的甘榜面作為配搭。自製的甘榜面更易入味,口感更佳;同時,自製的甘榜面並沒添加防腐劑,必須每日新鮮製做及食用,不能隔夜。
至於亞參叻沙的湯汁,她採用大目魚熬煮,代替甘望魚。她說,雖然大目魚價錢較貴,但品質卻比甘望魚來得更好。
她每日早上前往巴剎採購新鮮的大目魚,並直接熬煮成湯,未經過冷凍。
10公斤大目魚熬出一鍋湯
陳湄蘭說,她每日熬煮兩鍋湯來應付一日的生意,每一鍋湯需要10公斤的大目魚才能熬出好味道。此外,少不了的材料如辣椒、亞參皮、亞參膏、薑花等加入湯內一起熬煮,才能熬煮出濃郁的亞參叻沙湯汁。
除了推廣檳城美食之外,陳湄蘭也在店內牆上掛一些有關檳城的照片。
她說,她很喜歡檳城這個地方,她覺得檳城人人情特別好。
因此,她打算到了真正退休後,再回到檳城居住,體驗檳城的好。
星洲日報/大都會‧文:鍾可婷/圖:陳啟基‧2013.05.24


獨家臭腳豆腐干(转载)

资料来源:http://life.sinchew.com.my/node/7138?tid=39

  • 面食、釀料加上臭腳豆腐,飽餐一頓。(圖:光明日報)
  • 把臭腳豆腐當成釀料,浸泡在咖哩叻沙裡,是另一種吃法。(圖:光明日報)
  • 貌寢的臭腳豆腐,散發一股莫名魅力。(圖:光明日報)
  • 切片的臭腳豆腐,淋上獨家辣醬和甜醬,讓人看了直吞口水。(圖:光明日報)
  • 皮呈焦色的臭腳豆腐(右),比普通黃皮豆腐小得多。(圖:光明日報)
  • 裝在F&N 汽水玻璃瓶裡的辣醬和甜醬,讓新春茶室散發一股古早味。(圖:光明日報)
  • 胡月娥的兒子用心地切臭腳豆腐。(圖:光明日報)
  • 胡月娥親力親為製作獨家辣醬和咖哩叻沙。(圖:光明日報)
  • 新春茶室店牆上的價錢表,一目了然。(圖:光明日報)
港式臭豆腐傳來大馬,有人嫌臭有人讚香,喜好兩極端。臭腳豆腐乾聞名昔加末40年,全馬只此一家,外地人看到名字還以為是本地版臭豆腐,不禁捏著鼻子品嚐。
其實,臭腳豆腐乾並非臭豆腐,味道是焦味和豆味摻雜,蘸點獨家辣醬或甜醬,其貌不揚的深褐色焦皮豆腐,即讓人忍不住直吞口水。臭腳豆腐乾傳了三代,現在還延伸出新吃法,即將之切半泡在咖哩叻沙裡,當成釀料來吃。
當豆味和焦味遇上咖哩味,味蕾再挑剔的人,也不得不臣服。
臭腳豆腐干是昔加末的著名小吃,全馬獨家,只此一味,別無他家。
單看“豆腐干”三個字,很多人會誤以為,它是油炸過的普通豆腐,然而,當兩種豆腐並列一起比比看時,就可輕易察覺兩者不同之處。
普通豆腐經油炸後,外觀黃澄澄,就像是一大塊黃金,煞是好看,而臭腳豆腐干則是近乎黑色的深褐色,像是一塊焦皮豆腐。
黃皮豆腐的體積比臭腳豆腐干大近一倍,可是,其貌不揚的臭腳豆腐干,售價卻比黃皮豆腐高了將近一倍。
一片黃皮豆腐市價40仙,而臭腳豆腐干一片則賣70仙,單看售價,就知內有乾坤,也馬上挑起人們的食慾,想嚐嚐這豆腐干的滋味。
焦味和豆香味摻雜
咬一口豆腐干,滿口都是焦味,再進一步咀嚼,伴隨而來的就是濃濃的豆香味。焦味和豆味摻雜,兩者輪番上陣,馬上攻陷食客的味蕾。
曾有人形容,豆腐干的魅力所在,就像是飯焦一樣。飯焦味對用電飯煲的人來說,遙不可及,因那是舊時柴火烹飪時代,才能嚐到的古老味。
事實上,豆腐干已在昔加末飄香半世紀了。當年是一名叫“駝背伯”的老者,把製作豆腐干的秘訣手藝,傳授給當地人廖木金後,再由他輾轉傳給他的兒子媳婦。
40年前,廖木金在昔加末亞羅拉的美雷路開設新春茶室,售賣豆腐干和清湯干麵,他作古後交由三子營業,三子去世後交由媳婦胡月娥打理,而大媳婦劉梅則負責製作豆腐干。昔加末人吃的每一塊臭腳豆腐干,全出自她的手。
食客問路提臭腳找到吃
在昔加末,如果食客向路人問,要去新春茶室吃豆腐干,可能問不到路,不過,如果問到臭腳豆腐,大家都懂得如何指路了。
豆腐干和臭腳,兩者風馬牛不相及,可是在昔加末人眼裡,兩者密不可分,合唸起來就是一種美味小吃。
原來,新春茶室創店東主廖木金的綽號叫做臭腳,因此他製作的豆腐干,被昔加末人稱為臭腳豆腐,一叫就是四十多年。
針對臭腳的綽號由來,廖木金的三媳婦胡月娥說,臭腳兩字並非指香港腳,而是指久醫不癒的腳部傷口。
她說,據說當年英殖民時代,昔加末實施警衛制,青年必須服役,只有腳有殘疾者可免服役。
“聽說家公為了豁免服役,就長年致爛腳部傷口,因此被人冠上臭腳的外號。”
有趣的是,食客到昔加末問路,提到臭腳兩個字時,記得要用福建話來唸(Chao Ka),如果用華語唸為Chou Jiao,可能要花上一番唇舌才能問到路。
獨家製作辣醬甜醬
如果食客純粹只吃豆腐干,沒蘸食獨家辣醬或甜醬,那麼臭腳豆腐的魅力將減半。
40年前,新春茶室東主向“駝背伯”拜師學藝時,也一併把製作辣醬的手藝學過來。對老饕來說,豆腐干加上獨家辣醬,才叫真正的臭腳豆腐。
為了保持獨家辣醬的水准和品牌,新春茶室的胡月娥親力親為,絕不讓員工代勞。
她自製的辣醬不放任何防腐劑,卻能耐上兩三個星期不壞,秘訣之一是防潮工夫做得好,例如蒜米要在當天調煮辣醬時才剝,絕對不能提早剝好放入冰箱,否則蒜米沾了水氣,不但會影響風味,而且沒幾天就會變壞。
她把獨家辣醬和購買的甜醬,裝在F&N的玻璃汽水瓶裡。這種已經絕版的玻璃瓶,是新春茶室的古早味特色之一。
2006年昔加末大水災,她碰巧人在外地,無法及時搶救新春茶室。退水後看到散落在廚房的玻璃汽水瓶時,她心疼不已。她沒有把它們丟棄,反而逐一清洗乾淨,搬到高處安置。
豆腐乾泡在咖哩叻沙裡吃
臭腳豆腐的吃法,除了蘸辣醬來吃,另一吃法是把它當成釀料,泡在咖哩叻沙裡吃。
胡月娥說,食客享用豆腐干的方式,多是蘸辣醬和甜醬來吃,怕辣的孩童就只蘸甜醬。
為了增添豆腐干的口感,她也配上一片片黃瓜,讓食客除了吃到原有的豆味、焦味、辣味,還吃到黃瓜的清甜味。
後來,她發現把豆腐干切半,放在咖哩叻沙裡浸泡當成釀料來吃,也是別有風味。可想而知,豆腐的豆味和焦味,再加上咖哩叻沙,又是豆腐干的另一吃法了。
她烹煮咖哩叻沙的功夫,也是一絕。每天早上,她會烹調一大鍋的咖哩汁,和調製辣醬一樣,她從不假手於人,都是親力親為。
咖哩叻沙的香濃,為新春茶室再添另一魅力,一再挑動食客的食慾。
新春茶室
地點︰9,Jalan Medoi,85000 Segamat,Johor.
營業時間︰7.30am至4.30pm
售價︰每塊豆腐乾70仙
電話︰012-7269295
光明日報/副刊‧文/圖:黃勝龍‧2013.08.02

古早味刀麻切(转载)

资料来源:http://life.sinchew.com.my/node/7725?tid=39

  • 面條軟硬可依据顧客喜好烹煮,可選擇刀麻切和快熟面混合。一大碗的豬油渣和辣椒油,愛吃就多添點吧!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廖炳鴻說,樹仔菜是刀麻切的配料,不可或缺。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面粉加入以雞蛋、鹽和水調制的“雞蛋水”搓揉成面團。老板廖炳鴻說,手搓可掌握力道,使到面團更均勻。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重疊數片絞薄了的面團,切成面條。老板說心情要好,面條會切得較均勻,反之會大小不一。跟隨心情變化,更顯人性和實在感。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手工制作的面條,色澤亮白且順滑。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依然以最原始的方式熬煮湯頭,喝起來感到暖心。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只需簡單地烹煮,一碗爽口順滑的刀麻切便可上桌了。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依然以最原始的方式熬煮湯頭,喝起來感到暖心。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何妙莉(37歲)從金寶嫁到貞德隆十多年,一直來光顧,小孩從小吃這家面店的刀麻切。她說該店經營了很長一段時間。她還沒結婚就已來這家面店吃了。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三名少女蔡美儀(左二)、雷祖盈(左一)和劉紫萱(右一)同聲說最喜歡這面店的豬油渣和咖哩油,別的地方吃不到。她們几乎每個星期都會來吃,朋友聚會也會選擇到這里來。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許強妹(中)一家人感情深厚和諧,談吐風趣,鄉下人生活簡朴,但心地善良待人真摯。左和右為廖玉鳳和廖炳鴻。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何妙莉(37歲)從金寶嫁到貞德隆十多年,一直來光顧,小孩從小吃這家面店的刀麻切。她說該店經營了很長一段時間。她還沒結婚就已來這家面店吃了。(圖:星洲日報)
來,一起擺脫城市生活束縛,毅然往鄉下遊玩一趟,尋找那久違的古早味和人情味。
用雙手一搓一揉製作出來的手工面條,你有多久沒嚐過了?或許你從來不曾嚐過?
1984年,也就是約30年前,一名婦女許強妹眼見在住家附近賭博的賭徒,日以繼夜賭博,甚至一整天守在賭桌前,連一頓飯也懶得去吃,決定煮客家人的面食“刀麻切”給他們吃。
就從這一碗面開始,在無心插柳下,許強妹的生意逐漸擴大,做得家喻戶曉,一做轉眼間,便已是約30個年頭了。
木柴生火熬煮
大量江魚仔熬湯頭
目前在華都牙也貞德隆新村的“貓記刀麻切店”,由她丈夫廖炳鴻(73歲)和女兒廖玉鳳(42歲)主持。
刀麻切的湯頭採用大量江魚仔慢火熬煮,鮮甜濃郁。
許強妹(70歲)向星洲日報說,現在江魚仔的价格已飆升,城市面檔都拋棄這种煮法,但她還是選擇保留,堅持讓村民吃到最初的古早味道。
回歸原始,她依然以木柴生火熬湯,湯頭既健康也更入味。
面條無論是從搓揉、絞薄和切絲,都是以人手製作,當中注入心思所製作出來的好味道,是冷冰冰的機器所無法攀比的。
自製“豬油渣”“咖哩油”
年輕人偏愛任君添加
這間店最獨特的,莫過於自制的“豬油渣"和“咖哩油",道地的年輕人偏愛重口味,一次可加半碗辣椒油再另添咖哩油。
不因物料起价減少分量,每次上桌的配料都是一大碗,任君添加;城市里若有這般待遇,還真的是稀奇。這點,也許是使到這間店生意好到不得了的原因之一。
拿督李志亮之前也常來光顧,每次來到,都會叫大大碗的刀麻切來吃。外族同胞也愛吃,就連外國遊客,也慕名前來品嚐。
貞德隆貓記刀麻切
地址:67,Kampung Chenderong,31000Batu Gajah,Perak.
聯絡電話:05-3702751
營業時間:週一至日,上午8時至下午4時30分(不定時休息)
星洲日報/大霹靂‧文:林艾潔/圖:鄭霹麟‧2013.09.04

河婆菜粄

资料来源:http://life.sinchew.com.my/node/7860?tid=39

  • 蒸熟的鹹香入味沙葛餡菜粄,令人忍不住吃了一個又一個。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將混合粘米粉和木薯粉的粉糰搓至光滑柔軟。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準備好不同菜粄內餡,從上至下是鹹菜餡、沙葛餡和大蒜豆腐餡。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用粉糰捏出像杯形的外皮。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包入大蒜、蝦米、豆腐內餡。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做好的菜粄粉嫩色外皮,內餡飽滿。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將做好的菜粄,放進蒸爐裡蒸十多分鐘即熟。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菜粄外皮柔軟,內餡芳香,包裹着香噴噴的內餡,香氣滿滿。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彭鈺樺和張敬翠母女同心,用手工製作出洋溢濃濃古早味的河婆菜粄。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搓好細滑的粉皮,包入大蒜、豆腐等餡料,手藝純熟細膩的彭鈺樺,用心製作出美味的蒜粄。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把炒香的花生碎包入粉皮內,放進木模裡印出桃形,這就是花生桃粄。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(圖:星洲日報)
粉嫩的粉紅色外皮,內餡香溢的河婆菜粄、桃粄是河婆人的家鄉傳統糕點,這種樸實的滋味,令人一嚐即感受到那滿滿的古早味。
從前在一些傳統的河婆人家庭裡,每逢農曆新年,喜慶節日到來,婦女會動手做出自家風味的河婆菜粄,讓河婆菜粄的芳香,為新年和佳節注入團圓和喜慶的意義。隨著時代演變,懂得製作這種傳統糕點的人也漸漸少了。
河婆菜粄的內餡有幾種口味,一般是韭菜餡、沙葛餡和大蒜豆腐餡;而桃粄如桃的形狀,包入炒香花生碎的粉糰,再放進木模裡印出漂亮的桃形。
霹靂州珠寶瓜拉光新村有一家製作瓜拉光河婆菜粄的家庭,是由58歲的彭鈺樺和大女兒張敬翠,同心以靈巧又快速的手藝,在家裡製作出多種口味的河婆菜粄,不只批發給市場,也交給親戚在住家前,即當地巴剎斜對面一個亭子擺賣。
這對勤奮的母女,習慣在清晨起來,切菜、炒餡料、搓粉糰、包入餡料、蒸熟等,工序多層複雜,叫人吃進嘴裡,加倍珍惜她們的心意。
她們手藝純熟細膩,用手指輕捏粄皮至適中厚度呈圓杯形,包入餡料後封口,最快可在10秒包好一個菜粄,手法極快,做好了就放進盤托裡,放入蒸爐蒸10多分鐘即可。
剛出爐的菜粄,熱騰騰口感極佳;當冷卻後,嚐起來皮薄餡香,又是另一番好滋味。
家婆傳授手藝給兒媳
彭鈺樺和星洲日報分享說:“粉皮做得太厚不好吃,太薄又容易穿破,這種糕點真的很難做,在搓成杯形時,太用力的話粉皮會粘手,要拿捏得剛剛好才能成形。”
彭鈺樺的家婆以前也是製作河婆粄,做好拿到村裡賣,家婆把手藝傳給她,她負起承傳這門傳統手藝的使命,至今已有20多年。大女兒從旁協助她至今10多年,母女同心,讓人嚐到悠悠的古早味。
“河婆人在喜慶節日,如新居入伙、開張、結婚等,都會到來訂購;粉紅色的河婆粄,也顯得喜氣洋洋。”
河婆菜粄源自中國揭西
“河婆菜粄”在原鄉中國揭西,也被稱為“細粄”或“鳥仔粄”,呈透明白色,與本地的粉紅色有點不同,但內餡一樣,就是大蒜和韭菜。
她透露,她製作的菜粄有幾種口味,有大蒜、韭菜、沙葛、鹹菜內餡,以及花生內餡的桃粄。
“有些人會特別要求製作不同的內餡,如菜心、眉豆或綠豆內餡;眉豆內餡的口感也不錯,但這些特別口味的菜粄很少做,除非有人預訂。”
她說,菜粄不只河婆人或華裔愛吃,連友族也愛吃;曾有人向她購買了菜粄帶到香港去,把這種充滿古早味的傳統糕點,拿到國外去分享。
瓜拉光河婆粄
‧地址:275,Kuala Kuang,31200,Chemor Perak.
‧電話:05-2011812
‧營業時間:(住家:上午9時開始)、(檔口/距離住家隔兩間,巴剎斜對面:上午11時至下午4時或直到售完為止)
星洲日報/大霹靂‧文:蘇俐嬋/圖:黃志漢‧2013.08.10‧編輯:謝景莉

客家擂茶(转载)

资料来源:http://life.sinchew.com.my/node/8293?tid=39

  • 擂茶(6令吉):鋪排整齊的菜心、甜菜、洋蔥、豆腐、芫茜、芹菜、豆角、菜脯、蝦米及花生等的賣相很吸引。淋上香濃的擂茶湯更添色彩,是許多人的最愛。擂茶的純樸文化味道及食物的香濃味,又怎不讓你動心呢?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炸肉板面(5令吉50仙):採用手工自製的麵團,加上雞蛋及一些薯粉加以調配的板面,口感更佳。另外,加上炸香的炸肉片、江魚仔及木耳絲等作為配搭,更為吸引。阿群說,她的板面非常賣座,每日要準備至少3公斤的麵團呢!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仁當椰漿飯(7令吉50仙):金黃色的仁當雞肉可是經過數小時的熬煮才弄成,一點也不簡單!冷當雞肉鬆軟之際,也有香濃的椰絲香,吃起來也不會覺得膩。仁當雞的煮法是阿群自行研究出來的,她靠自己的方法,煮出好味道。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咖哩雞飯(6令吉50仙):熬煮了逾1小時的咖哩雞肉,肉質鬆軟且非常入味。每一口都有咖哩的香濃味,適合拌飯食用。阿群說,煮咖哩雞的秘訣傳自其姑姑,主要是採用自調的咖哩粉及煮近1小時的咖哩醬,才會特別香濃。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翅面(5令吉50仙):採用烏魯音馳名的手工翅面,略粗型的麵條不僅沒有鹼水味,口感也非常棒,尤其以湯煮的方式呈獻,翅面吸入湯汁的清甜味後,更為入味。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炸雞肉、台灣香腸及芝士香腸(3令吉60仙至4令吉80仙):炸雞肉、台灣香腸及芝士香腸任君選擇,你喜歡哪一樣呢?香脆的小食總讓人愛不釋口,除了可拌飯面也是最佳的小吃。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鍾秋群(右)及妹妹秋玲與其他兄弟姐妹合力將“擂茶屋”名堂打響,將外婆及母親烹煮擂茶的秘訣與顧客分享。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陳金莎(33歲)。(圖:星洲日報)
  • 鍾志華(43歲)。(圖:星洲日報)
提及客家傳統美食,又怎麼能少了“擂茶”呢?客家擂茶是客家人祖傳的養生美食,不僅能征服你的味蕾,同時也具有保健養生的作用,深獲眾人喜愛。
又名三生湯的擂茶,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主食的角色,客家人也喜愛以擂茶待客。很多人說,擂茶是客家人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中,最具代表性的食物之一。
客家人的擂茶,是將所需材料放入擂茶缽內,經過碾磨後成為粉末,泡成一碗熱湯。
同時,再將熱湯倒入鋪排好的擂茶飯內一同食用。
最期待吃外婆的擂茶
這期的“食得開”來到沙亞南的“擂茶屋”,一嚐該餐館的擂茶風味。餐館老闆娘鍾秋群阿群說,她與兄弟姐妹自小就喜歡吃外婆烹煮的擂茶,每當媽媽帶他們回到位於霹靂怡保的外婆家時,他們最為期待的莫過於吃外婆親手準備的擂茶。
“外婆逝世後,媽媽就依照外婆烹煮擂茶的方式烹煮擂茶給我們吃。當時,媽媽一旦有烹煮擂茶,一定會與新村的村民一起分享。”
為將外婆烹煮的擂茶發揚光大,她在逾6年前開始了她的擂茶生意。初時,她在雙溪毛糯新村大街經營,後再搬至到住家繼續營業,並在1年半前,與兄弟姐妹在毗鄰的沙亞南一同經營“擂茶屋”生意。
她說,每個地方及不同的人在烹煮擂茶時,會加入不同的材料。不過,她售賣的擂茶是根據外婆的食譜來調配,即加入菜心、甜菜、洋蔥、豆腐、芫茜、芹菜、豆角、菜脯、蝦米及花生等。
不同類九層塔香味不一
至於擂茶湯方面,阿群是利用花生及芝麻煮出湯汁,並根據指定的標準份量,才能有好味道的擂茶湯汁。
“以標準的份量煮出擂茶湯,味道都一樣,不會出現偏差。不過,採用不同種類的九層塔,香味會有所不一。”
她解釋,九層塔分為兩種,一種是紅色枝及小葉,特別香濃;另一種則是大葉的,香味就不太濃。
湯汁用炭火熬煮
“擂茶屋”除了售賣擂茶外,也有售賣不同種類的面飯類,讓前來用餐的食客有更多的選擇。
阿群說,“擂茶屋”的湯汁都是用炭火來熬煮,再加入江魚仔及骨頭一起熬煮,也不添加味精調味,湯汁味道特別清甜。
文:鍾可婷
圖:陳來發、陳可傑
編輯:譚英倫